首页>生活 > 正文

工业化思维做农业 株洲“醴陵玻璃椒”品牌走向复兴

2022-02-11 11:16:22来源:株洲日报

初春,醴陵明月镇,田地吮吸着雨水。再过些时日,数千亩玻璃椒就将播种。

小辣椒,大产业。过去数年,在这片土地上,“醴陵玻璃椒”品牌走向复兴,一条产业链逐渐成形,为乡村振兴强势赋能。

剖析明月镇玻璃椒产业发展,从规模化到品牌运营等,能获得不少工业化思维做农业的启示。

“化零为整”,种植上规模

刚开春,醴陵市岩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岩泉生态农业”)负责人彭志霞,欣喜地发现希望种玻璃椒的农户变多了。“前前后后有60户来问。”她笑着说。

而几年前,在该公司所在的云岩社区,由于产量低、精细种植要求较高等原因,种玻璃椒的农户仅零星几家,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。

当时的市场行情,与玻璃椒的“优秀”并不匹配。翻阅《醴陵县志》,玻璃椒种植有上百年历史。凭借高“颜值”、高品质,上世纪70年代曾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2014年起,醴陵市开始推进“醴陵玻璃椒”品牌复兴。

政策助推加上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,让岩泉生态农业迈出第一步。从2015年“试水”到2017年正式注册成立,该公司逐步扩大种植规模,并以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带动社区及周边村(社区)种植玻璃椒。比如,水口山村成立专业合作社;贺家桥社区建成了玻璃椒特色产业园等。

如今,岩泉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地龙头企业,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变成上千亩,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。云岩社区也于2019年入选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

截至目前,明月镇作为醴陵玻璃椒的主产区之一,种植面积7000亩。规模化让“醴陵玻璃椒”种植“化零为整”,集约效应让产业发展“握指成拳”形成合力。

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努力,2018年,“醴陵玻璃椒”成功跻身“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”,品牌估值达1.67亿元;去年,又成功入选“湘赣红”区域公用品牌,名头进一步打响。

“联村党委”,品控有统筹

工业化思维做农业,有机遇,也有挑战。家庭作坊式生产“船小好调头”,可当产业走向规模化,产品储存、销售及品牌运营等,需要现代化的经营智慧。

明月镇的独特做法之一,是成立醴陵玻璃椒经济合作联村党委,进行统筹与协调。这是明月镇的创举,在醴陵属于首个,具体做法是:以联村党委下联6个村(社区)和岩泉生态农业,按“村联村、企联村、党员包农户”的组织形式,采取“联村党委+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大力发展醴陵玻璃椒产业。

醴陵玻璃椒合作经济联村党委书记唐亚旭介绍,通过该模式,明月镇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,建立起品牌统一标准,也统一了销售价格等,“让老百姓种植玻璃椒更有信心,更有干劲。”

有了联村党委台,该镇可以有效规避“上下脱节、各自为战”的现象,也能整合相关资源破解玻璃椒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:

——比如品牌推广,积极助推醴陵玻璃椒参加各类展会,加大线上线下宣传,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与附加值;

——比如销售渠道,与深圳商会等加强对接,多方打开销路。去年4月,醴陵玻璃椒上架华润万家旗下高端品牌——深圳高端生鲜超市Ole'超市,价格达到99元每盒。

唐亚旭坦言,这价格起初也令他“既惊又疑”,“我们都对玻璃椒的品质有信心,但仍担心定价偏高了。”

可销售情况显示,醴陵玻璃椒通过该商超台走向全国后,市场反馈良好,尤其是在深圳、广州等地走俏。

延链补链,科技来助力

传统的农业种植,“靠天吃饭”,用工业化思维做农业,总会走向全产业链发展之路,明月镇的玻璃椒产业也不例外。

彭志霞说,“玻璃椒其实很娇贵”,对生产环境“挑剔”、耐病虫害能力较低、产量相对不高等,这些问题的破解,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。

为进一步提高玻璃椒的产量及品质,当地从研发端就开始发力,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,并已在海南进行育种工作,取得初步成效。

唐亚旭介绍,针对玻璃椒运输不安全、储藏难的问题,明月镇争取上级支持引进科技特派员指导,通过建设特色基地、深加工厂、冷链物流、农产品冷库,成功突破储藏、包装、运输上的瓶颈。

举办“辣椒节”,深度挖掘辣椒文化打造“辣椒小镇”,又为玻璃椒的旅游价值开发打开了想象空间。

目前,明月镇已在云岩社区深度推广“大棚+两季”新型栽培技术,并与渌江集团达成合作意向,计划投资建设玻璃椒自动化生产线,促进玻璃椒产业提升。

从曾经的传统作坊式生产,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发力,明月镇的玻璃椒产业正变得越来越红火。

(株洲日报·掌上株洲记者/李军)

标签: 玻璃椒 种植规模 乡村振兴 生态农业

热文推荐